发布时间:2023-10-11浏览次数:445
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(单鹏 陈选斌 金冠池)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(以下简称链博会)期间,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(组件)高级工程师郑建遇到了来自也门的“老朋友”。这位合作多年的也门客户此行还带上了另一位也门朋友,专程来到链博会现场考察中国光伏技术和产品。在通威展台,两位也门客户跟随郑建,了解了从硅料到电池板的光伏全产业链。
图为首届链博会展出的风光氢储绿色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。 赵隽 摄
据了解,首届链博会设置“清洁能源链”,展示光伏、风电、氢能等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。“在链博会,我们展出了高纯晶硅、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、以‘渔光一体’为主的光伏电站系统,以及首次亮相的‘G12R系列装箱利用解决方案’。”郑建说,通过展示光伏全产业链,客户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在硅料、组件、电池等领域的发展水平,“此行尤其收获了北京区域客户的认可,很多做国际贸易的公司刚刚进入新能源行业,他们主动来了解产品,希望未来促成良好合作。”
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亚联氢能)带来了“绿氢产业链展示沙盘”:风电和光电经过水电解制氢等技术变成氢气,一部分气态氢气转化成液氢,另一部分氢气制作成氨。由清洁的电力转化而来的氢气和氨也被称作“绿氢”“绿氨”,并在分布式能源、PTC、加氢站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。“很多客户过来了解氢能应用和制氢方案,希望找到一条基于可再生资源制造‘绿氢’的途径。”亚联氢能市场部经理沈静表示。
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东方风电)展示了全球最大的直驱海上风电机组。该机组叶轮直径达260米,机组部分由3万余个部件组成,其中机组轮毂中心高度160米,风轮扫风面积53000余平方米。机组满负荷发电时,每转一圈即可发出38度电,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,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7200万度清洁电能,可满足4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,可节约标准煤2万余吨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.5万余吨。东方风电华南大区总监蒲金柯介绍称,该公司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。
“我们计划在成都打造‘低碳中心’,‘低碳中心’主要由充电站、换电站和储能三大基础模块构成。”成都新源里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武磊表示,此次参加链博会,是希望找到更多合作伙伴,共同在成都打造“低碳中心”。唐武磊在链博会上重点考察了国产新能源车品牌,了解车企当前在销售端的选址要求等信息,同时进行了深入洽谈。“我们回去后将对项目进行针对性改善,按照新能源车的要求进行定制化设计。”他表示。
首届链博会上,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(简称霍尼韦尔)展示了如何通过工艺技术、催化剂和设备,将厨余油、藻油等原料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。今年5月,霍尼韦尔宣布与四川金尚环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将在四川遂宁建设年产量30万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基地,该项目建成后,有望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之一。
“减排是能源转型的关键点,不仅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也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。”霍尼韦尔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在参加首届链博会配套活动、中国(四川)清洁能源国际推广大会时表示,利用动物油脂生产的航空燃料代替航空煤油,相比现在的航空燃料,可以减少80%的碳排放。这一正在四川建设的世界级可持续航空燃料基地,将有助于开拓清洁能源转型思路。(完)
新疆早已实现虾蟹规模化养殖,市场价格也逐步亲民。史玉江 摄
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2日电(史玉江)在外界印象中,拥有广袤戈壁沙漠的新疆盛产葡萄、哈密瓜等水果,却未曾想新疆渔业不仅丰富,甚至海鲜也能量产,还畅销中国沿海多个省市。作为中国离海最远的内陆省区,人们不禁要问,新疆具备了怎样的条件?
其实,新疆有着自己独特的渔业发展优势,新疆坐拥阿尔泰山、天山、昆仑山三大山脉,山上的积雪、冰川孕育了500多条河流及赛里木湖、乌伦古湖、博斯腾湖等湖泊。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,尽管新疆沙漠面积43万平方公里,但水域面积仍有5500平方公里,为发展水产养殖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尽管新疆沙漠面积43万平方公里,但水域面积仍有5500平方公里,为发展水产养殖奠定坚实的基础。史玉江 摄
温棚养殖实现水产品错峰上市
说起新疆人的餐桌,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盛产的牛羊肉。实际上,新疆早已实现虾蟹规模化养殖,市场价格也逐步亲民。
初冬,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(下称兵团)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草湖镇的新疆南疆特种水产养殖园,直径七米多宽的镀锌养殖池内,罗氏沼虾、澳洲淡水龙虾、黑壳虾、加州鲈鱼、南美白对虾正在“戏水”。
位于四十一团草湖镇五连的新疆南疆特种水产养殖园。李乾红 摄
“养殖园首批使用3座大棚,每座棚内有12个镀锌养殖池,每座棚一季度可产虾1吨多,可实现经济效益15万元。”该养殖园负责人罗喜说。
通过与塔里木大学合作,该养殖园对特种水产本土驯化后能自繁自育,实现一年四季养殖。罗喜称,除了供应当地市场外,还可以进行深加工,制成风干虾、盐焗虾等产品销往其他省市。
一八三团额河玉虾养殖基地(资料图)。史玉江 摄
在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七团四连的罗非鱼养殖基地,今年第二批投放的鱼苗预计新年即可上市销售。该水产养殖项目拥有4个温室大棚,通过保温塑料薄膜和供暖管道调节温度提高养殖密度。
“大棚养鱼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模式,投资小利润高。”石河子靖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嵩表示,从一年一季增加到两季,一季能产近百吨,实现错峰上市,市场销路好。
天然湖泊“虾兵蟹将”实现“逆袭”
新疆举办开渔节,甚至龙虾节,听起来挺稀奇的事情,正成为现实。
福海县冬捕节(资料图)。史玉江 摄
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不久前举办开渔节后,冰川雪蟹、东方欧鳊、额河银鲫五道黑、白斑狗鱼等十余种“虾兵蟹将鱼大王”陆续上市。福海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刘勇表示,乌伦古湖的水产品最快48小时送到全国实现“从水里直达餐桌”。
二十一团在小龙虾养殖基地举办龙虾节(资料图)。白克斌 摄
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一团2022年在小龙虾养殖基地举办的龙虾节,不仅引领一种消费时尚,还带动了一方消费市场。
早些年,囿于地理位置及冷链运输条件,新疆优质水产品进入全国各地成本较高。最近几年,受益物流的快速发展,新疆水产品陆续受到其它省市消费者追捧。从江、浙、沪到北、上、广,都有新疆地产虾蟹的“身影”。
今年8月底以来,新疆虾蟹“逆袭”沿海多个省市。在北屯从事20多年螃蟹养殖的杨清海,声称第一次见到这种盛况。“新疆气候凉爽,是养殖螃蟹的天然乐园,不存在天气炎热而休食情况,多是低密度养殖,养出来的螃蟹等肉质紧实、口味甘甜。”杨清海介绍。
今年9月,北屯市与美团合作建立近十个直采基地。武强 摄
今年9月,北屯市与美团合作建立近十个直采基地,在今年中秋节前后,一箱箱新疆雪蟹经由冷链车运上专属的雪蟹专机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苏州等地的消费者下单48小时后可送达。
近年来,包括阿勒泰地区、昌吉州、阿克苏地区养殖的虾螃纷纷登陆疆外市场。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海鲜交易区负责人表示,新疆地产海鲜已占据本地市场主流。
澳洲淡水龙虾。史玉江 摄
盐碱地成海鲜养殖场
中新网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,新疆之所以能出产海鲜,离不开“海鲜陆养”模式,即在陆地营造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。近年来常用的做法是将盐碱水变成“人造海水”。
新疆约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,除了通过发展耐盐植物等技术手段改良以外,对几乎“寸草不生”的水域可以进行水产养殖修复。研究发现,新疆盐碱地的水质与海水接近。只要以海水矿物质比例为参照,再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,可形成用于养殖海鲜的环境。
如今,新疆水产养殖“遍地开花”,形成湖泊水库大水域养殖为主,坑塘、稻田养殖为辅的格局。史玉江 摄
记者注意到,2022年起,兵团每年设立一千多万元专项资金,支持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。目前,兵团农业农村局编制的《兵团南疆师市盐碱水渔业养殖规划》,将大力推进南疆盐碱水渔业发展。
基于湖塘生态模式下对南疆盐碱水的高效开发和合理利用,从而构建盐碱水生态健康养殖的新模式。位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的天鹅湖水产养殖基地,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内陆盐碱水域绿洲渔业模式示范”项目的核心示范点。当地通过在盐碱水域生产海鲜及鲈鱼、石斑鱼等鱼类,改良修复养殖环境同,继而提高盐碱水渔农综合生产能力。
星罗棋布的坑塘成当地民众发展水产养殖的“福地”。史玉江 摄
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、塔里木河源头的十六团,星罗棋布的坑塘已成当地民众发展水产养殖的“福地”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水产养殖种类今年预计年产值可突破9000余万元,已发展成名副其实的“沙漠水乡”。
水产养殖“遍地开花”
资料显示,20世纪50年代,新疆渔业主要以捕捞为主,水产养殖业属空白。20世纪60年代,当地水产养殖业才开始起步。
养殖户在北屯捕捞螃蟹。 武强 摄
至21世纪初,“虾兵蟹将”及多种冷水鱼养殖推广到博斯腾湖、乌伦古湖以及阿拉尔市、北屯市的湖泊和水库。如今,新疆水产养殖“遍地开花”,形成湖泊水库大水域养殖为主,坑塘、稻田养殖为辅的格局。
原生在海洋的热带虾类南美白对虾,引入新疆要对水质淡化处理。2001年,原石河子大学教学实验农场水产研究所从海南引进南美白对虾试养。两年后,17万尾虾苗养殖成功。经该所推广,石河子市、乌鲁木齐市、昌吉市、五家渠市率先养殖南美白对虾。昌吉市六工镇下三工村是传统养鱼村,2008年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,如今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虾村。
新疆出产海鲜,离不开“海鲜陆养”模式。史玉江 摄
早先传入蟹养殖技术的是山东、辽宁、江苏等沿海省市的蟹苗销售商和海鲜经营户。阿拉尔市长鑫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兆华曾经营海鲜生意,2002年到新疆养蟹。“我到新疆后发现这里水质非常好,养殖成本也低。”黄兆华告诉中新网记者。
“稻蟹共生”模式在十六团得以推广。史玉江 摄
黄兆华起初只是在水库养殖螃蟹,2021年借鉴山东的养殖新方式,在十六团承包的稻田里试验取得成功,从此逐年扩大规模。
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鲑鱼基地,每天最多可加工50吨鲑鱼,预计今年实现6000吨量产的目标。
“三山夹两盆”地理条件下的新疆,在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,通过拉长“长板”,补足“短板”,既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,维护了水域生物多样性,还把水产养殖变成了富民产业。
新疆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,新疆渔业总产值达42亿元,较2019年增加9.21亿元。(完)